来源:总队
作者:新闻宣传处
时间:2025-03-28 18:36
三月春风万物苏,榜样引领绘新图。近日,中宣部公布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获评;三明市将乐县郑忠华消防救援站战斗员滕键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林丽梅同志被省妇联评选为“福建省三八红旗手”。他们在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古厝“蓝朋友”:服务暖心间
福州三坊七巷,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中,扎根于此35年的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以专业的灭火救援能力成为古厝防火的“尖兵”,更以爱民亲民的行动弘扬雷锋精神,成为居民心中的“安全卫士”。
“对于我们消防员来说,无论是冲进火场救火还是伸出手臂献血,都是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出一份力。”日前,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们在参与2025年省直机关学雷锋无偿献血活动中表示。滴滴热血凝聚无私大爱,每一袋“生命火种”将为更多人带去希望。
“拗九粥您趁热尝尝,最近天凉,您平日用的电暖宝不要长时间充电,避免引起火灾。”2月26日,正月廿九,福州地区孝老爱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早题巷里,范良腾、张律健的叮嘱话语还在陈公健老人耳边回荡。“他们是消防员,但也像是我的家人,走的时候还细心帮我把放在门口堆积的重物给搬走了,真是贴心好小伙啊!”陈公健老人表示。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组建于1990年。自建队以来,定期开展“学雷锋、当先锋”活动,每月深入三坊七巷内的名人后裔、五老人员和贫困家庭,先后资助困难群众69户、失学儿童79人、在读大学生6名,照顾孤寡老人21人。该站还和驻地40余家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在驻地街道社区和多所学校开设“行走中的党课”、担任兼职讲师和课外辅导员;把建好便民服务点、消防博物馆作为服务群众、展现形象的便民窗口;夏日每到周末,都在三坊七巷景区设立“雷锋茶摊”,免费送上凉茶饮料,随机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得到国内外游客的交口称赞……35个风雨春秋变迁,不变的是队站用雷锋精神铸就“火焰蓝”的爱民底色。
“在消防员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和信仰的力量,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2025年1月1日清晨,福州五一广场举行新年首场庄严而神圣的升国旗仪式,行进中一如既往的飒爽英姿收获了来自省内外各地群众的一致好评。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福州市五一广场国旗护卫队)作为全国唯一一支担任省会城市中心广场每日升降旗任务的消防救援队伍,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就是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手中接过的。
“举行升旗仪式时应当奏唱国歌。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大家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行注目礼或者按照规定要求敬礼……”队站先后为5万余名当地学生和群众开展红色教育、宣传国旗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提升国家意识。
生于斯,护心切。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地标性建筑,占地38公顷,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我们在早题巷内部署了全自动无人机巡检系统。”站长刘鸿强介绍说,系统可预设多条定时自动飞行路线,实现周期自动巡检。在日常系统自动定时作业时,一旦突发火情灾情需要侦查,可以手动接管设备进行指点飞行。在服务站的“智慧指挥室”里,大屏幕上播放着高空预警“鹰眼”“火眼”系统传回的实时画面。据刘鸿强介绍,队站在三坊七巷一南一北两个最高点的澳门公寓和中闽大厦楼顶,增设了高空预警“鹰眼”“火眼”系统这双“千里眼”,通过全景相机和云台相机等超高清摄像头俯视取景,8路传感器同步曝光、拼接画面,生成南北两张、实时实景、180度视角的实景地图,实现对景区的空中总览,以此对街区进行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控,为古厝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在队站人防、技防、物防三重保障下,三坊七巷景区实现了连续13年“零火灾”、连续34年无重大火情的纪录。
莆田消防“蓝玫瑰”:顶起“半边天”
3秒内接听,30秒完成询警,40秒内完成调派,同步做好介入引导、跟警辅助工作,她们用一台电脑,一个耳麦,一部电话,24小时3班轮换,架起一座座“生命桥梁”;用脚丈量、用心沟通、细心检查,她们以“绣花”精神做好每一次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和帮扶指导;快板、三句半、莆仙消防小戏,她们将莆仙风情的曲调融入消防安全知识,在城镇社区和沿海农村广为流传,成为当地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她们是莆田市消防救援队伍116名女性,为莆田消防事业倾注了独属女性的细致、感性、韧劲。
2025年春节,指挥中心和往常一样,始终灯光通明,电话铃声、对讲机应答声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除夕当天,单日接处警量更是达到228次。接警员潘静说:“接通电话的那一刻起,与生命、火情赛跑也就开始。手绘地图、盲听地名是我们接警‘必修课’,我们熟知全市大队、执勤消防站、消防车数量,以及器材装备分布和执勤实力分布,莆田的大街小巷就像立体沙盘一样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大到一栋建筑物构造,小到一个消防栓位置,我们都牢记在心。”
而莆田的春节和元宵不同于其他地区,持续时间从农历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30天40项80场民俗活动接连上演,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是一刻也不能放下。“这些灭火器材您不会使用,如果发生火灾,您如何处置?”2月19日,在城厢区溪南路一餐饮店,区消防救援大队监督员陈立群发现店主对消防器材操作不熟练,且场所安全出口堆放杂物。针对这一问题,她让店主立即搬离杂物,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同时现场传授灭火器使用方法,确保隐患彻底消除。
节日期间,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携手市场监督管理、公安、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聚焦商业综合体、餐饮娱乐、大型活动场所、灯会等重点场所,对电气线路敷设、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出口、商户应急处置能力等情况进行检查,累计检查社会单位423家次,发现并督促火灾隐患整改140余处。
如何让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走向百姓身边?这个问题始终是消防安全宣传时面对的一座“大山”。她们不断探索,自发组建“蓝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7次,携手莆仙剧院推出莆仙消防小戏《全民守平安 木兰扬清波》,受到辖区老人们一致好评;全市24个消防救援站向辖区群众开放,她们用心用情普及消防常识和技能,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次;她们持续深化全生命周期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走进一家家住户和企业,累计参与开展社会单位教育培训3830家次,63.3万名在职员工接受教育培训并完成线上测试,实现6.86万重点人群入户宣传100%全覆盖。
滕键:接过英雄的精神“火炬”
1997年出生,一米八的瘦高个儿,性格沉静却是一名冲锋在火场救援一线的热血战斗员。2014年,滕键加入消防队伍,来到郑忠华消防救援站,这个全国首个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抢险救援勇士”荣誉称号的郑忠华烈士生前所在英雄队伍,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消防员名字命名的消防救援站。
2004年,年仅23岁的郑忠华同志因抢救被洪水围困的六名群众英勇牺牲。21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在三明市将乐县郑忠华消防救援站,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一心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仍在薪火相传;在一代又一代的战友身上,仍有他的身影。
2005年的电影《警报157》、读到的忠华日记,英雄梦的“种子”从孩童起,就在滕键心中扎下了根。“郑忠华是一种信念!”谈及心中的英雄,縢键的声音变得更加洪亮、清澈了些,“当我读到他的日记,里面写着‘多少同龄人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而我选择了终日与水枪相伴,随时听从召唤,为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赴汤蹈火,我无怨无悔。’,短短几行字我却受到了震撼!”
如今,滕键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已经11年了,先后参与处置“2·3”石门岭老水泥厂半坡车间火灾、“5·12”古镛镇文曲村抢险救援、“5·26”将乐县古镛镇狮子牌矿山事故救援、“12·8”三车连环相撞坠入山涧抢险救援等700余起急难险重任务,解救被困群众200余人,疏散群众1000余人,以实际行动守护将乐县15万人民群众、17处红色遗址、190万公顷森林宝地。
2004年8月起,站里成立“忠华突击队”,旨在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全体指战员的灭火救援能力水平更进一层楼。面对兄弟们的救援技术难题,作为“忠华突击队”的一员,滕键把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实战和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积攒的经验倾囊相授。
坐席悬垂、意大利半扣、方向八字结……“大家相互取长补短,问我关于绳结的问题比较多。”滕键谦虚地表示。“一条绳子能打出很多绳结,不同的手法便能产生不同的绳结,而绳结在救援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防员和被困者的人身安全,教一遍不行就教两遍,直到教会、教正确为止,这样才能保证在各类灾情前更快一秒救下生命。”
2004年,站里还成立了“忠华服务队”。縢键与队员们在做好灭火救援工作之余,陪孤寡老人聊天,为老人送上大米、油、水果等慰问物品,与老人亲切地聊起家常,询问关心老人们生活、身体健康情况;同时,对院子内的道路垃圾、杂草、杂物进行清理。为老人剪指甲、梳头发,耐心为老人传授用火、用电、用气等消防安全知识,提醒老人们注意易燃物应远离床边。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滕键慷慨解囊,将善款投入至全国首个以消防员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忠华助学金”;适逢开学季,他和队友走进校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校园火灾特点,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火灾事故案例,剖析讲解了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并且着重讲解了学校教室、宿舍、图书馆等重点部位火灾隐患防范措施。
滕键说:“身为青年团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儿时的英雄梦早已落地,也从忠华班长的手中接过他的‘火炬’,化为为民服务、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与担当,忠华精神也将更好激励我在烈火中不断写下新生代‘火焰蓝’的青春答卷。”
林丽梅:淬炼信息通信保障的“利剑”
深夜的龙岩武平,暴雨倾盆,阻断了公路,基站失去与外界的联系,整个村庄陷入寂静。“路上泥泞难走,你随身携带的通信设备又多,一往里走就会失联,这时候挺进还是有点风险……”“这有什么!”一道坚毅的女声打断了暴雨中的同为消防员丈夫担忧;一个坚毅的身影,成为消防救援队伍在救援前方的“灯塔”,她踩着泥浆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失联村庄摸去,探索生的希望。
她是来自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指挥中心通信员林丽梅。在失联村庄中,她带领着团队架设卫星指挥体系,回传村中实时受灾情况画面,克服道路中断、随时塌方的困难,摸清灾区受灾受损情况,给前方指挥部解了难。“没受伤没受伤!村里来了个女消防员,她在这里给我们搭起了卫星站,快帮我给大家报声平安!”村中还有些受困群众,大家围绕在她身边,小小的卫星站给远方送去了平安,伴随着一通通电话拨出,大家心中的石头也算落了地。
扎根于闽西红土地,却有莆仙口音,扎起利索的马尾辫或挽着低丸子头,不时戴上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仿佛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的指令。“2008年正是大学分专业的时候,此前汶川地震时通信受损的画面记忆犹新,想学一个能够帮助到大家的专业,计算机的网络通信方向正合适。”谈起自己的初衷,林丽梅笑着说。
消防信息通信领域向来是技术与体力的双重考验,而她,却毅然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她主动承接全省首支无人机大队组建任务,全市各大队配备10辆前突通信指挥车,完成350M无线通信数字化改造,全市制高点安装18座通信基站形成辐射,在全市各县市区范围分散部署11座消防无人机机场,作战指挥一张图上跳动的光点正是4051个消火栓化身的蓝色坐标,为消防站作战时供水、取水提供详细信息,110部执勤车辆安装高精度定位,为车辆日常管理和作战部署提供支撑。
女性虽柔,却依旧能在庞大复杂的数据指令中闪耀光芒。从接收警情到车辆归队,从当日天气状况到警情针对性安全警示信息,从着火点标绘到救援器材投入使用情况……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自主研发“一本通”APP ,她全程参与研发,不仅记录着基层消防救援站每起警情处理的全过程和重要救援节点,整合了与灭火救援作战相关的讯息,从传统的纸质作战转向信息化作战迈开了转折性的一步。
“过去只能让现场指战员了解现场情况,现在我们能让参战指战员和各级指挥中心‘一键式’参与了解救援的过程中,为日后类似灾情提供救援技术参考。”林丽梅表示,App最重要的还得是基层用得方便才行,她和队友们统一各功能接口、规范品名品类,打通数据的屏障,推动“一本通”APP 实现省内灭火救援数据共享共用。
在消防信息通信领域,她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刺入坚硬的岩石,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火花四溅。2019年,在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的全省应急通信比武竞赛中,作为龙岩支队唯一参赛女队员,林丽梅和队友们的协同配合,为支队斩获团体总分第一和“无人机航拍全景图制作”“通信基础应用综合操”“通信故障排除综合操”“现场指挥部通信中心应用综合操”四个单项科目第一。